
正面例子 「加入LinkedIn,短期收益可能不高,但是从此以后,你进入了互联网行业,未来钱途无量。」 负面案例
后来,他加入了虎扑;再后来,他接到了LinkedIn的offer。
当年还没有中文名领英的 LinkedIn,在他眼里不仅是互联网公司,也是人力资源公司,于是顺理成章来问了我这个人力资源从业者。
他对 LinkedIn 是有疑虑的,因为 LinkedIn 在北京,公司要求他从上海搬到北京去上班。
而另一方面, LinkedIn 开出的薪水虽有涨薪,但肯定覆盖不了他的搬迁成本。
于是,作为上海本地人的他开始犹豫,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启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,真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吗?
LinkedIn其实不是他心仪的公司,但却是我的梦中情人。
当时,我们人力资源从业者,心目中最时尚的互联网公司(也是我们最有可能成功转型的互联网公司)就两家:LinkedIn 和 ADP,啥脉脉、猎聘、Boss直聘都是后来才做起来。
不怕丢人,我在2014-2016年之间,给 LinkedIn 投过2-3次简历。但他们在上海不招人,所以错过了。
我错过了没关系,我不容许我朋友错过。于是,我开始疯狂安利LinkedIn,建议他务必排除万难加入LinkedIn。
我告诉他:
他后来去了LinkedIn,然后凭借自己出色的编辑功底,在一年内把LinkedIn的公众号粉丝从10万不到,做到了100万+。
再后来,他跳槽天猫、知乎、滴滴等多家互联网公司,薪水一直在网上涨,也顺理成章从一个媒体人,转型成为了互联网人。
后来,他铁了心要做内容创业,依然有很多熟悉的老领导愿意给他岗位让他来负责公司的社交媒体。
当然,他的故事只是硬币的一面。
这个故事是朋友说的,不保证100%精准,但情节还是很合理的。 选择公司的逻辑 我经常拿这个案例和HR聊,不要因为对方喜欢而压薪资,这便宜最多赚1-2年。 一旦员工醒悟过来了,以后可能就老死不相往来了——没准还给公司招来个黑粉。 这种黑粉,是老板们活该渡的劫。 所以,遇到这种情况,让我们把「心仪」两个字拆开。 Competence:员工能力符合岗位要求; Compensation&Benefits:薪资福利符合员工预期; Career development: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符合双方预期; Culture:企业文化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相匹配; Chemistry:团队氛围适合员工融入 既然是心仪,大概率是在这5个方面中的一条,或者几条,符合你的要求。 能力 能力匹配是基础。 一方面,能力不匹配,企业不会要你。 另外一方面,如果这里的工作不是你擅长喜欢干的,你大概率也待不久。 但能力匹配是基础,它一般不会让我们有我愿意为此降薪的冲动。 还得有点别的。 薪酬福利 要求降薪,这点可以 pass 了。在中国,福利不至于胜过薪酬。 职业发展前途 这是最大的可能性。要么是公司前景好,我未来能跟着公司一起飞升;要么是行业前景好,我进入了这个行业,未来不愁没有优质企业要我。 企业文化 团队氛围 。 写在最后 多说一点,很多公司在你入职前,是自带滤镜的。 你看到的是它的品牌光环,是它的财报数据,是它光鲜的办公室,以及在这里上班的优秀前辈和同仁。 但是你没在这家公司里工作过。 举个例子,还有一家我极其喜欢的B2B公司是GE,当年也没少给 GE 投简历。但有一次,我有幸在一个市场营销高峰论坛上,听了一位来自 GE 的市场高管的分享。 听了十分钟,没有一点干货,全是自我吹嘘。 现场有一位听众忍不住了,站起身来说:「老师,我们这个会场里里外外这么多人,是来学习GE的先进经验的,您在这说了10多分钟都是你自己干销售时候的成绩。这不是我们希望听到的,也希望您能尊重我们……」 在场观众纷纷点头。这场分享,我没听完就跑路了,吃饭的时候,有一位出自GE的同行者,也在抱怨:「我们GE怎么变成这样了?」 那是我 GE 滤镜破碎的一天。 后来想想,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:我用媒体报道上,书上看来的GE形象,想当然的套在了GE中国,以及这位演讲者身上。 其实,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。你带着滤镜看他,当然心仪;一旦你进入公司,那就未必了。
某知名外企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,准备本土上市,所以找了一个本土互联网背景的CEO。
这位爷领导下的团队都很鸡血。
公司品牌太好,打工人争着抢着给这家公司递简历。
其中,就包括一个从国企跳出来的海归年轻人。
但小伙子太实诚了。居然在面试中表达了:
「我对贵司的敬仰好似滔滔江水连绵不绝……贵司是我心中白月光,我非贵司不加入……」之类的观点。
你愿意来而且非我不嫁?
那感情好,offer月薪被压到1万2,比他自己在国企的薪资还低一点……
我就没见过国企跳槽互联网,还能减薪的……
但是,小伙子还是来了,毕竟对这品牌爱到不行。降薪也来。
待了一年,小伙子情绪不对了,身边人薪资都比自己高,刚刚加入的应届生都比自己薪资高……
也正常,2015-17年之间,北京头部大厂招应届生,哪里有低于1万2的。
终于,某一天,小伙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,大喊了一声「XXX傻X」(XXX是CEO的名字)。然后去上司那里递了辞职信。
你到底心仪这家公司什么地方?
还是把我之前文章里反复提到的最佳匹配理论搬出来——理论上员工和公司的最佳匹配需要满足 5C:
总之,你看中的是未来的钱,而不是眼下的钱。
正如我LinkedIn朋友的案例,他虽然短期降薪,但是公司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让他干出了成绩,并成为了互联网圈的红人。
更重要的一点是,互联网的中心在北京,他被逼着去了互联网行业最繁华的城市,现在都不肯回来。
再举个例子,美团商业负责人张川,2014年他从58同城跳槽美团的时候,他手里58的股票很多,为了顺利完成跳槽,川哥是放弃了一些现金的。
今天我们回头看,觉得没半毛钱问题。因为美团上市,川哥赚得更多。
这一点对于普通打工人往往不适用,因为普通打工人都是挣着薪水钱,无论怎么跳槽,大概率薪资涨幅还是基于你之前的薪水,你这一波跳槽不但没有涨薪,还亏了10万,未来大概率也很难补回去。
有一种情况例外,就是转行。
你所在的行业是夕阳行业了,你知道必须跳槽出来,现在有一个朝阳行业的机会,薪资低一点,是不是可以考虑,完全可以。
但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你的心仪公司,就变成了跳板公司——待不久。
企业文化不太会是一个独立能让打工人做出薪资牺牲的因素。它往往和未来钱途,或者团队氛围有联系。
举个例子,很多女性员工,希望进入对职场妈妈更加宽容的公司,有比较优厚的生育福利,比如托儿所……
再举个栗子,携程今年在推动3+2居家办公的项目时,就表示,员工因此提升了士气和满意度,降低了人才的跳槽倾向。
无独有偶,美国的一项人才调研发现:员工愿意为居家办公降低 5% 的薪水,事实上谷歌的居家办公员工要少拿 10%,但照样有员工愿意居家办公。
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。
当然,企业文化特别好的公司,往往也不会在招聘中压价压到降薪的地步。举个例子,我之前拜访的 Booking,明明福利已经好到爆表,但薪资标准也是对齐一线互联网大厂的。
因为团队氛围,放弃高薪的案例也有很多。
你看看那些在过去10年之间不晋升,但也不跳槽,一份工作能干8-10年的打工人,他们其实大概率是牺牲了薪资上涨的空间的,虽然理由很复杂,但肯定有一点,他对现在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是满意的。
再举一个例子,上周写了篮球场上的职场案例:职场上被同事/客户挑衅,如何应对?
而当事人的队友维金斯,也在上周和金州勇士签下了降薪合约。
理论上,如果维金斯愿意在市场上打听一下,大概率能拿到3500万-4000万的年薪,但是他却选择了2500万留在勇士。
他给的说法是,金州勇士给了他家的感觉,帮助他找回了状态,为了留在这样好的氛围里,他放弃了高薪离开的想法(差价1000万美金哦)
但这一点,普通打工人也很难复制。
毕竟,你刚被录取,除非团队里的人都是你老熟人,大概率也是无从判断的。
对于绝大部分打工人,在考虑团队氛围时,做出的决定都是不跳槽,因为现在的团队我太喜欢了。很少有打工人在加入心仪公司的时候,就能预判团队氛围特别好,特别符合自己的预期。